编者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深的民心工程。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湖南各级各部门紧扣依法治省总体部署,推动普法工作向精准化、常态化、社会化迈进。从乡村到社区,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网络,一场场生动的法治实践正润物无声。
11月25日起,湖南省司法厅联合红网推出专题《八五普法·湖南实践》,陆续刊发省直厅局和各市州的普法综述报道,展现五年来普法工作的创新探索与鲜活故事,记录法治湖南建设的坚实步伐。

11月12日,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研讨暨生态文明大讲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在湖南,绿色发展的愿景,不只写在蓝图里,也写在一条条法治的经纬里。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从理论武装,到执法现场,再到企业服务和社会宣传,一条贯穿全系统的法治脉络悄然延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湖南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岳阳市生态环境局普法志愿宣讲团开展“送法入企、普法培训”志愿宣讲。
生态文明的法治理念在一次次学习考试中扎根心底
五年来,生态环境系统的普法工作,从“抓学习”开始,却从未停留于“学文件”。
厅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统领性要求抓紧抓实,连续5年邀请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省委讲师团等专家专题辅导,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即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形式组织全系统同堂专题学习。把“依法治污、依法保护”的理念真正在干部职工心里扎下根。
党内法规的学习同样做得“实”。党组把党章党规党纪融入“三会一课”;机关支部与基层共建互联,把普法带到基层站所、企业车间、群众身边。“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获评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成为全省叫得响的品牌。
常态化学法的方式多样。依托“生态文明大讲堂”“主题读书日”等平台,87部法律法规被系统学习;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学法考法定期组织,“如法网”参学率、参考率、合格率连续5年达100%。在一次次学习、一次次考试中,法治意识慢慢演变成自觉行为——这,是普法最深的力量。

怀化市生态环境局溆浦分局、溆浦县司法局、溆浦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普法宣传与全国生态日同行”活动现场。
生态环境普法在一次次行政检查服务与执法中自然产生
普法不是“另起一行”,而是“嵌入每一个动作”。
从制度层面,法治建设被压实到最具体的环节。出台推进法治生态环境建设二十条并抓好落实,细化领导干部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规章应知应会清单,让每一名执法者、管理者都清楚:守法与普法,是同一件事的两面。
在立法过程,《湖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湖南省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出台前,意见征集遍及企业、群众、部门。一些矛盾在讨论中被化解,一些误解在宣传中被释明。法规不仅“立”了,更“站住脚”了。
在执法现场,法治的表达方式更加具体细致。“说理”式执法贯穿执法全过程,在检查、免罚轻罚告知、处罚决定等关键节点,用更清晰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普法,就这样发生在一次次沟通、一次次书面告知里。
在服务企业方面,普法甚至成了“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百名专家下基层 纾困解难助发展”活动让许多企业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环保监管既是“要求”,也是“指导”。生态环境部门带着政策、带着法律法规走进工厂、园区、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开方,同时在政务窗口设立普法专栏,为公众提供免费资料。法治,在这样细小的动作里,变得具体、可感。

“法治护航美丽湖南”生态环境法律知识竞赛。
从年轻化表达到多元协同,生态环境法治触手可及
生态环境普法真正“破圈”,是在表达方式变得更新、更灵动之后。
普法不再只依靠讲座,而是变成一场场能吸引人自发参与的活动。“法治护航美丽湖南”生态环境法律知识竞赛连续两年举办,近150万人次线上答题,让许多人第一次通过答题、互动、对抗赛接触到专业的生态环境法律知识。法治,开始像一场全民参与的“运动”。
传播阵地悄然发生变化。厅官微开设“普法频道”,官网上线“以案释法”“政策解读”;一段《排污许可证怎么管?一分钟说清楚》的短视频,常常比开会宣讲更容易让年轻人看懂;人物IP“湘小环”的诞生,则让普法有了可爱的“代言人”,孩子们见到它会主动围上来问:“今天讲什么?”
普法范围也更宽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省生态环境厅联动省教育厅、省司法厅,发动121所高校学法普法;新法规发布期间,与省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省司法厅联合编印资料,集中宣讲。
面对油烟扰民、烟花禁燃这些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长沙市生态环境局芙蓉分局把普法搬到“大樟树下”,让企业、居民、管理者围坐一圈,面对面说问题、摆道理——这是最接地气的法治表达。
社会力量也加入进来。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柴立元院士等专家讲前沿、讲标准;岳阳、溆浦、祁阳等绿色卫士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法护绿水青山”志愿服务项目,用故事、短视频、答题和现场讲解等方式把普法带进社区、学校、企业。生态环境法治,就这样在湖南的大街小巷慢慢“生长”起来。
五年来,湖南生态环境系统的普法,用的是务实的路径,见的是润物无声的力量。从理念到制度、从执法到服务、从部门到社会,法治正在成为守护绿水青山最可靠的支撑。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总结“八五”普法经验,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美丽湖南营造更加坚实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