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房屋不动产权证拿到了,久拖未结的工资在短时间内到账了,恼人的矛盾纠纷平息了……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一个个暖心故事见证着安化县“开一扇门、 解万家忧”的生动实践。
如何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怎样确保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今年来,安化县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筑牢平安根基的头号工程,以“多元解纷、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制度规范、实战实用”为抓手,多点发力、统筹推进,力求将其打造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社会治理的“指挥部”、社会平安的“守护者”,以实干实效绘就基层社会治理的崭新画卷。
安化县综治中心。
一体配置
群众诉求“一门办”
走进安化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整洁有序的办事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室内功能区域、功能室布局井然,指示清晰明了。
“过去不管是问个事还是办个事,都要跑好多个部门,现在直接来综治中心,省时又省心。”前来安化县综治中心调解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刘大爷竖起大拇指。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安化县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因地制宜规范化建设。中心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设置群众接待大厅、综合受理室、分析研判室、共享调解室、指挥调度室、心理疏导室等多个专业功能室和专业功能区域,实现矛盾纠纷受理、研判、调解、指挥调度等全流程服务场所的一体化配置。
“有阵地场所了,相应的人员力量也需同步跟进。”安化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了让群众办事从“多地跑”变成“一站办”,中心创新推行“常驻+轮驻+随驻”部门协同工作模式,明确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信访局为常驻部门,保障日常矛盾调处核心力量;县妇联、人社、住建等10余个部门为轮驻单位,解决跨领域民生问题;并根据事件性质和调处需求,灵活协调相关行业部门随驻,确保资源精准调配,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的工作格局,实现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安化县田庄乡的谌某华与谌某山就是“‘常驻+轮驻+随驻’部门协同工作模式”的受益者。今年5月,因为土地纠纷,谌某华向安化县综治中心求助,中心迅速响应,启动多元化解机制,组建专业调解团队,创新采取“法治+亲情”调解模式,化解了这起历时1年多的农村土地纠纷。
“乡镇综治中心也注重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平安办等职能部门力量,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方式入驻中心集中办公。”安化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乡镇还引入特色调解组织,强化调解力量。
闭环管理
矛盾纠纷“一站解”
“不动产权证拿到了,10多年的期盼终于有了着落。”近日,安化县城区居民朱某将一面锦旗送到安化县综治中心,以表达对该中心真情服务解民忧的感激。
前不久,朱某到县综治中心反映:2014年他在县城南区购置了一套住房,因为种种纠纷,开发商至今未协助办理房屋不动产权证。县综治中心受理后启动联动机制,通过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多轮多方会商与核查,详细了解事件原委,并以“背靠背”沟通等方式,最终有效化解了纠纷,朱某在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了不动产权证。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安化县编印了综治中心制度汇编(试行版),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确保中心运转有章可循、规范高效。创新推行“受理—研判—分流—督办—反馈”闭环工作法,推动矛盾源头治理有效落地,让矛盾纠纷充分化解在基层。运行中,严格执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对于群众来访和反映的问题,中心统一受理,并根据问题性质和职责分工,分流到相关部门办理。对复杂矛盾组织多部门联合研判,推动矛盾源头治理,确保群众诉求从受理到解决全流程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为推进运行机制规范化,安化县认真落实督办制度,对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明确办理时限,督促乡镇和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形成“中心接单、平台派单、部门领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工作模式,基本实现群众带着问题进门,解决问题出门。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安化县综治中心自今年5月初试运行以来,已接待来访群众60多人次,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8件,调解成功率达97.5%;共排查矛盾纠纷590条,化解534条,调解成功率达90.5%。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多维协同
风险隐患“一体防”
“启动雪亮工程追踪轨迹!”“通知网格员就近处置!”……近日,安化县综治中心开展应急安全演练。
演练模拟社区一名重点监管对象突发暴力行为后冲出家门。随着指挥中心指令下达,各岗位人员迅速行动,仅用10多分钟,公安快反小组便在一闲置厂房内锁定目标,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布控。
“演练圆满成功的背后,是安化县综治中心强化科技支撑,以网格优化夯实基层基础,以数字转型提升智治水平,构建全域大防控取得的成效。”对于此次演练,社会各界称赞有加。
综治中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终点站”,更是感知风险、联动护安的“前哨站”。县、乡镇综治中心深度应用“雪亮工程”、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智能化平台及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实现矛盾纠纷线上统一受理、分类流转、协调督办、跟踪回访闭环运行,有效防范风险,提升公共安全水平。目前,该县共建“雪亮工程”视频5959路,“六进六护”运营商家庭视频32448路,“雪亮工程”平台平均每天抓拍88.83万张人脸,抓拍60.56万台次车辆,布控数据24.22万人次,“雪亮工程”成了安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助力。
基层治理“微网格”, 服务民生“大作为”。安化县充分发挥网格员“流动探头”和“信息前哨”作用,依托“网格员—网格长—总网格长”分级管理机制,第一时间感知社情民意、排查矛盾隐患、预警风险苗头,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现在网格员经常上门,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家住冷市镇冷家嘴社区的王大爷表示。
在社会协同治理领域,冷市镇创新引入“综治保险”社会协同机制,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全镇3.6万常住人口投保综合性保险,保障范围涵盖火灾、盗窃、人身伤害等多发性风险。2025年已累计为5户受灾群众完成理赔服务,单笔最高赔付金额达1万元,有效发挥社会风险“缓冲器”作用。
共治春风化雨来,万家和畅花正开。“如今在安化,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联网运行,正持续释放‘大能量’,‘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成为安化群众的一个共识。”安化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李德辉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机制再优化、服务再升级、能力再提升,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综治中心,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