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法网讯(通讯员 龚静)为发挥高校大学生普法生力军作用,通道县司法局组织60余名返乡大学生化身“法治轻骑兵”,深入侗寨鼓楼、田间地头开展大学生“送法下乡”活动,他们以“民族文化为桥、法律知识为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法治动能。
双语普法奏响“款约新声”
“《民法典》有七编,物权合同把身护,婚姻家庭要和睦,侵权责任要清楚......”在芋头侗寨的百年鼓楼前,湖南城市学院的大学生谌优优用流利的侗语改编琵琶歌,吸引了百余名村民驻足聆听。此外,志愿者们将《民法典》与侗族款约深度融合,编排《鼓楼下的继承法》《风雨桥上话相邻》等双语普法情景剧。这种将法律条文融入非遗艺术的创新形式,正是通道县司法局打造“法治+非遗”普法品牌的生动实践。
“当鼓楼前的琵琶弦奏响《民法典》的旋律,看着阿婆们边听边点头的模样,我突然懂了‘法律不是冰冷条文’,是能被乡亲们揣在心里的温暖。”谌优优说道。
芋头古侗寨“法律明白人”杨大姐赞叹:“用侗歌唱《民法典》,孩子们把‘硬条文’变成了‘心头暖’!”
活动中,创新推出“三个一”特色服务:每周一场“鼓楼法治故事会”,邀请寨老用侗款形式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与传统款约的现代融合;每镇一个“双语普法凉亭”,围绕宪法、民法典、预防“帮信罪”、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下沉式”普法;每户一份“法治大礼包”,内含《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等实用资料,累计发放1300余份。在独坡村的稻田边,志愿者们还运用“田间微课堂”形式,结合《种子法》为农户讲解农药化肥购买维权要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传递法治温度。
协同联动筑牢“法治屏障”
“感谢你们帮我要回了被拖欠的工资!”在菁芜洲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农民工杨大哥拿着追回的8000元工资激动地说。活动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协助司法所建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成功调解劳务纠纷3起,提供法律咨询20余人次。针对农村老人智能手机使用难题,志愿者们还开展“一对一”教学,帮助100余名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筑牢“立体防护网”。
在湘桂黔交界的司法所建立“边界普法驿站”,针对山林权属、婚姻彩礼等跨省纠纷高发问题,举办“火塘夜话”调解观摩会9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吴珍发挥侗汉双语优势,协助调处一起历时3年的省际林木砍伐纠纷,促成当事人现场签署调解协议。她感慨道:“基层法治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更是对法律与人心的敬畏!”
联合各村“法律明白人”,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创新开展“乡音说法”活动,围绕村民们关注的征地拆迁、婚姻家庭、赡养抚养、侵犯人身权利责任、土地流转、财产纠纷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你问我答”、以案释法,让村民对法律知识听得懂、理得清、记得住。
专项服务激活“产业引擎”
聚焦侗族特色产业,“法律服务团”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7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围绕劳动法律问题、环保问题、安全生产、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提示,为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现场“把脉问诊”,针对不同的“症状”给出相应的“处方”,为企业“量身定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16条,帮助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法律保护关口进一步前移,促进民营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原来‘送法下乡’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我们与侗乡大地双向奔赴的成长——它教会我们何为‘接地气’,我们为它点亮‘法治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大学生刘宇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