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南普法网>法治文苑

长沙烟火

 文章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  时间:2015-08-17 12:07:09 

  

 

  杨 帆

  盛夏到长沙,大概是合适的罢。

  二十年前,我作为一个艺术考生闯进长沙。那时的长沙对我来说,就是某学院里树木成荫,覆盖着教学楼的那一方静谧天地。那年我无暇遍尝当地美食,赏尽湖南妹子,而是随大考的洪流飘荡过往。早春是迷惘的,那年纪是惆怅的,长沙给我最初的印象是风雨过后有阳光的早晨,雾气蒸腾,大路开阔。

  长沙,烟火。这又是一对合适的词罢。原谅我如此感性,这个城市给我那样一种大浪淘沙、风雨如晦的面貌,这面貌留存于我的想象当中,画面感鲜明、顽固,以至我不能接受其他的、同别的大城市几无二致的扁平形象。好在有铜官窑,有烟火,有谭嗣同、“巾帼完人”李闰,在酷热季节造访,也是情理之中吧。

  如果二十年前长沙是一个早晨,此番已是正午。一到长沙便感受到它的热度,不打折扣,那热力一路扑打着车窗。桑拿天,车厢里响起武汉、南昌、长沙三地作家的歌声“辣妹子辣”,我们的情绪同体温一一被点燃。随后我们走进铜官窑,走进花炮博物馆。在最后的夜晚,我们在湘江边的十三楼观景室欣赏了一出浏阳烟火戏。

  在那一瞬间,我便有了这篇文字的开头。贴着冰凉的室内玻璃,看漆黑夜空升腾和爆发出的盛大烟花,我眼前掠过的词儿不外乎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想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2012年广州亚运开幕式,2014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浏阳焰火当更加光彩夺目。长沙之行如此契合我的内心,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在湘江之滨,与鲁院同学沈念再聚,和三地作家座谈,也是夏夜的一场焰火吧,二十年后再看,或有一种别的滋味。

  我小时候是喜欢爆竹、烟花的,硫磺的气味几乎就是过年的味道。《荆楚岁时记》载:“燃火投竹,爆破有声,能辟恶魔”,最早的“爆竹”,是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声。后凡有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经营的店铺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吉利。特别是农历的除夕、新年的元旦、正月十五等,鞭炮更有普天同庆的味道。

  中国是烟花的故乡,早在黑火药问世的隋唐时期,便有了最早的竹筒爆竹。在花炮之乡浏阳,我近距离地阅读了花炮的千年历史。清雍正年间,浏阳花炮被列为贡品,素有“花炮之乡”美誉。花炮始祖李畋(公元621年)生于浏阳、萍乡、醴陵三地交界的麻石村,为驱除瘟疫,把黑火药装入竹筒,利用火线点燃使之爆炸,造福乡里。浏阳大瑶李畋庙经多次修复,现存完好。唐代药王孙思邈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黄、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黄伏火法”。传说孙思邈曾隐居浏阳,浏阳城东历来有“孙隐崖”、“洗药桥”等地名,有“升冲观”(前两年重修),今有“思邈公园”。南宋时期国内已开始举办多种大型烟花晚会,当时的烟花爆竹制作技术沿用至今。民国初年,浏阳花炮业达到鼎盛阶段,《中国实业志》称,浏阳县东、南、西三乡,居民于农闲时操此业者达30余万人,有十室九爆之称。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浏阳开始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礼花弹”,完成了由“玩具烟花”到“大型烟花”的飞跃。如今,中国花炮已形成了一个以湖南浏阳为中心,以湖南、江西、广西三省为主要产区,辐射国内并享誉全世界的庞大产业群。

  就我个人来说,儿时喜欢的气味里,有一个是爆竹,还有一个汽油。联想起来热爱的多是危险事物,与火有关,却生在水边,仿佛隐喻着我的人生之道危机四伏、水深火热,等等。比如写作。或火中取栗,或泥牛入海,所能安慰的,惟有李商隐那一句“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了。

  星星之火毕竟是点亮了夜空的,哪怕它将沉入海底。这未必不是安慰所在,有人当窗看见了,有人心中花开了,那必定能摆脱那延续千年的刻骨虚无与寂寥罢。

Copyright 2003-2012 fzhnw.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湖南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湖南省守法普法工作办公室 地址:长沙市韶山北路5号 联系电话:0731-84588782 E_Mail:yfzshn@qq.com
本网首席法律顾问:湖南五湖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郑宇敦 电话:19873072277 湘ICP备09027896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537号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