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4日讯(通讯员 谭晨宇)11月20日下午,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法院第十七审判庭内,清脆的法槌声打破了法庭的宁静。湖南师范大学200余名学子正襟危坐在旁听席上,他们带着课本里的法治理论,在这里与真实的司法实践展开“零距离对话”,上了一堂生动又深刻的沉浸式法治课。此次活动,既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系落实“法治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德法课系党支部以“党建+育人”模式,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重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创新实践。
庭审现场:在鲜活案例中触摸法治脉络
“现在开庭!”随着开福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张淳敲响法槌,一起牵动人心的劳动争议纠纷案正式开庭。原告宋某与广州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广州某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长沙某摄影有限公司的权利义务之争,在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四个环节中逐步推进、层层明晰。
庭审现场庄严肃穆,同学们个个屏息凝神,目光紧紧追随着审判员,手中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从劳动合同中的“模糊条款”如何成为争议焦点,到举证责任分配背后蕴含的程序正义,这些课本上抽象难懂的法律概念,在庭审的每一个细节中变得清晰可感。
庭审间隙,旁听席上不时传来同学们压低声音的讨论,大家纷纷感叹:“原来法律不是躺在书本里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守护公平的武器。”两个小时的庭审,不仅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司法审判的完整流程,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严谨与权威。
法治课堂:在思想碰撞中厚植法治信仰
庭审结束后,张淳庭长没有即刻离席,而是留在法庭内,以“民意与法意的碰撞”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课。“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的温度藏在对社会价值的回应里。”张淳庭长结合自身多年的司法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法意”与“民意”的辩证关系。他寄语现场的青年学子:“希望你们未来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能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以法律武器守护正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春底色。”
这番饱含期许的话语,在同学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系教师丁峰深有感触地说:“张庭长的分享不仅补上了‘书本外的法治课’,更让我们看到了思政课与司法实践的呼应联动。培养具有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双向奔赴:在法治星火中点亮青春担当
活动接近尾声,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系党支部书记徐新向开福区法院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感谢法院为青年学子的法治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本科生代表谭晨宇、张可儿捧着一面鲜红的锦旗走上前,以此致敬法院以司法公开助力青年成长的暖心之举。
“这不是单向地‘送法进校园’,而是青年与法治的双向奔赴。”学生陶佳雯在活动结束后说道。在她看来,当自己坐在法庭的旁听席上,当聆听法官剖析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时,法治就从遥远的符号,变成了未来参与社会治理的底气与能力。
从安静的教室到庄严的法庭,从抽象的理论到鲜活的实践,这场“以案释法”的沉浸式活动,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劳动争议处理、证据规则等具体法律知识,更在亲历司法程序的过程中,将法治信仰深植于心。正如张淳庭长所言:“今天的旁听者,正是明天的法治建设者。”当法治思维的种子在青春心田生根发芽,这场看似简单的庭审观摩活动,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成为湖南师大学子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