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荷塘区与炎陵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共同绘就了株洲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图景。
株洲市荷塘区:人民建议汇聚民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荷塘区建立“征集-收集-办理-转化”全链条工作制,着力打造“人民建议征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升级版,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
从“开环”向“闭环”升级。党委统揽,重点推动。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小区书记早餐会”形式,区委书记与基层党员、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畅通“问题收集-高效解决-及时反馈”的良性循环。建章立制,规范运行。按照“一指南、多措施”等精神,制定《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办法(试行)》和《特邀建议人工作暂行规定》等配套制度,明确承办责任、办理程序、答复时限、办结标准,构建起涵盖“征集、筛选、反馈、承办、留存”等全流程征集办理闭环体系。四级联动,协同发力。建立“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纵向联动体系,完善区级社会工作联席会议、日常联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针对“疑难杂症”组织专题研讨,集智攻关。对集中性、典型性问题,通过集体会商和深入分析,对征集到的建议进行梳理、优化和完善,推动群众“金点子”落地为“金果子”。
从“单线”向“多线”升级。线上线下融合,阵地前移。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织密党群连心网。线上,整合超653个“幸福荷塘”小区微信群、12345市长热线等现有平台资源,依托“我的荷塘”线上服务平台、“在荷塘”微信公众号等,打造全域覆盖、便捷高效的线上征集渠道。线下,发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主阵地作用,创新开展“一把手走流程”“群主大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在全区设置15处人民建议征集墙,在各级政务大厅、村(社区)党群服务站广泛设立征集箱、征集本,让群众心声有处可诉。壮大骨干队伍,先锋引领。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精心选聘包括优秀党员、“两代表一委员”、星级志愿者、新就业群体党员代表、基层一线代表在内的25名“阳光信使”征集人,依托其专业特长和群众基础,定期收集民情民意,形成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将基层作为建议征集的“主战场”,将建议征集与推进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动员“两员两司一主播”、志愿者等力量担任民意收集员,使之成为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流动前哨”,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汇聚社会力量,党群共治。充分发挥“社区合伙人”工作优势,创新推出“亲邻小推车”项目。这既是党员志愿者和热心群众组成的“流动建议征集站”,也是传递温暖的“邻里互助平台”。在日常巡逻服务中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发放意见征集指南,随时随地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生动诠释了党群同心、守望相助的治理新图景。
从“办理”向“治理”升级。织密“一张网”,融通治理末梢。建立建议征集网络工作体系,将党的建议征集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辐射千家万户,全方位引导建言献策,实现“收理、梳理、办理、治理”融于“一张网”。打造“一条龙”,培育特色品牌。坚持将建议征集深度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累计收集高质量建议1122条,截至目前办结(回复)1003条。坚持以点带面、拓面成片,各镇(街)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探索创新,培育出“月夜谈”“周一矛调会”“花园议事会”“楼栋长来当家”等一批具有鲜明荷塘特色和影响力的建议征集、办理、治理一体化品牌。强化“一次督”,确保落地见效。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督查问效机制。严格落实复杂问题领办交办督办要求,建立“一次督办、全程问效”机制。由各部门对本系统内人民建议开展情况进行督办,区委社会工作部门对跨部门、跨层级及重点领域人民建议进行督办,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重点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事项进行督办督查,确保建议办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实现“问效求效”“降本增效”,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炎陵县:“酃峰夜话”小屋场,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
近年来,炎陵县持续创新“酃峰夜话”屋场会活动,探索搭建“微阵地”、凝聚“微力量”、做优“微服务”的三微体系,以“酃峰夜话”小屋场,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实现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
打造“微阵地”,传递党的“好声音”。结合县级领导“六个一”工作安排,由县级领导下沉到联点村,组织帮扶后盾单位、乡村干部与老党员、流动党员、群众代表等群体召开“酃峰夜话”屋场会,构建以“酃峰夜话”屋场会为载体、村组屋场为主阵地、支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为主力量的宣传体系。在屋场会上用群众听得懂、有共鸣的“土话”,把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呈现给群众,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推动党的方针政策下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里。同时,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组织农村支部把党员“微党课”搬进村组“家门口”,让领导干部带头讲、普通党员轮流讲,村民群众就近听,把党的光辉历史和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激发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发展信心。
凝聚“微力量”,汇集群众“大智慧”。充分发挥“酃峰夜话”屋场会协调议事作用,打破过去只召集党员、组长、自治组织成员等固定人员议事的习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村级财务、集体“三资”、项目建设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领域,把集体的大事、群众的盼事,不定期放到屋场会上,让敢于监督、敢于讲直话的村民参与进来,交由党员群众共同商议,切实做到察民情、听民意、凝民心、汇民智,引导村民群众建言献策、参与其中,让群众当“主角”、党员干部当“配角”,不断激活乡村善治“源头活水”。同时,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返乡潮,组织各类返乡人员召开屋场会,引导在外从政经商乡贤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流动党员等群体为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治理出谋划策,将开门纳谏从“被动”变为“主动”,让村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凝聚基层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做实“微服务”,构筑干群“心连心”。坚持把“酃峰夜话”屋场会作为践行“四下基层”制度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并逐步构建“会前入户访、会上集体议、会后跟踪办”的工作机制。会前,结合片组邻“三长制”,组织各级干部迈开步子、走出院子、俯下身子,积极入户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民情台账”。会上,将入户走访收集的意见建议以及群众在现场提出问题,提交屋场会进行商议,对能现场解答或形成办理意见的,做好政策答复,明确具体措施。会后,对不能当场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交办属地乡镇和相关县直部门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办理并答复,把“民情台账”转化为“履职清单”。据统计,自2022年5月推行“酃峰夜话”屋场会以来,全县累计开展惠民政策宣讲、防诈骗宣传、农业种植技术讲座等400余场次,召开屋场会400余场,收集群众有关村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意见建议1000余条,推动县直部门、乡镇解决群众重点关心、关注的民生事项200余件,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