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全省法院示范文本推广应用暨先行调解工作推进会。会上,湘潭县人民法院以《活水润莲乡 解纷清源流》为题,作书面经验交流。
近年来,湘潭县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将调解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循环,2025年以来,先行调解成功化解案件843件,调解成功率达21.94%,率先进入合理区间,稳居湘潭市法院前列。
一、固源安流。汇聚合力固源头,夯实先行调解基础
立足源头预防,汇聚多元力量,筑牢矛盾纠纷产生的第一道防线,为先行调解奠定坚实基础。筑牢党委领导“主枢纽”,坚持将党的领导作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先行调解工作架桥铺路。依托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平台,推动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多元解纷体系,并运用平安建设考核机制,确保调解责任压实、任务落地,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引入行业治理“清流渠”,深化“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积极融入县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工作站等9家专业性调解组织及住建局等11家行政机关建立的对接协作网络。通过示范文本化的对接流程与标准,成功委派、调解案件110件,实现行业纠纷专业化高效化解。疏通重点领域“堰塞湖”,创新“法院+住建+社区”物业纠纷先行调解模式,成功化解县域内批量物业纠纷,该模式已入选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联合12家保险机构建立交通事故调解工作群,常态化实现道交纠纷快速处理与审前化解,有效防止矛盾积聚。
二、疏浚引流。畅通渠道提效能,优化先行调解流程
聚焦纠纷分流与实质化解,创新服务方式,畅通先行调解渠道,提升工作效能。铺设一站调解“高速渠”。聘请11名特邀调解员常驻诉讼服务中心,确保纠纷从登记到调解再到司法确认全程畅通无阻。构建“示范文本+先行调解”机制,编制涵盖物业、家事、道交等8类常见纠纷的《调解工作指引》与《案件情况要素表》作为标准化示范文本,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演示操作流程,帮助调解人员快速定位争议焦点,提升纠纷化解效率。架设智慧解纷“云水渠”。深化“互联网+调解”应用,充分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云间”庭审系统实现高效在线调解。积极推广“如法网”“湘调和”等线上平台,依托综治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织密连接群众、调解组织与司法机关的“数字解纷网络”。引进“律兜”网络律师咨询终端,为法律服务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输送专业法律支持。延伸基层善治“阡陌渠”,立足人民法庭“一庭一特色”思路,推动先行调解工作精准适配基层实际。花石法庭设立“荷为贵”调解工作室,整合基层妇女力量,源头化解婚姻家事纠纷;射埠法庭推出“法庭主导、乡贤参与、功能集成”的新模式,将调解成功后的当事人(乡贤),转化为基层治理力量。借助他们“过来人”的身份优势,以其丰富经验和同理心劝导纠纷当事人,有效促成矛盾化解,为“无讼乡村”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三、精准导流。防范风险促长效,巩固先行调解成果
着眼风险防范与长效治理,巩固先行调解成果,防止矛盾回流和升级。构建风险预警“水文站”,充分识别并预防潜在风险。通过综治中心渠道,建立清单化管理机制,常态化向党委政府报送调解中发现的敏感型、涉众型风险隐患,在调解阶段妥善处理冯某等16起家庭婚姻重大风险纠纷。畅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确保协议具备强制执行力,有效避免“调而无果”,近两年来,司法确认案件61件。构建长效治理“生态堤”,充分发挥先行调解在修复社会关系、促进治理生态优化中的核心作用。运用多种调解技巧,力求彻底化解纠纷,推动类案解决和行业规范提升,如促进物业服务质量改善,将先行调解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实现“治理一域、滋养一方”的长远效果。
湘潭县法院将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运用,持续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