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南普法网>以案释法

时刻有说法 | 卖“催情水”实为自来水,判十年冤吗?

 文章来源:红网  作者:肖依诺  时间:2025-09-15 15:20:16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长沙报道

长沙三名大学生在短视频评论区兜售所谓“催情药”“三唑仑”,声称“无色无味”“短暂失忆”。实际上,他们卖出的不过是自来水、维生素片和口香糖,竟骗得钱款60余万元。

近日,该案在湖南宣判后引发网络热议。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个月,并处罚金20.3万元;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万元;伍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5万元。

不少人疑惑:既然没有卖毒品,只是“卖水”“卖糖”,为何会判如此重刑?

“这三人的定罪量刑符合法律规定,也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最高法诉服中心律师志愿者、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兵解释。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拒不返还的,构成诈骗罪。另,司法解释明确,诈骗3万元至1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诈骗5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李兵分析,本案中,三人通过虚构药效,骗取钱款60余万元,已达到“特别巨大”标准。刘某作为主犯,年满18岁且无自首、立功等减轻情节,依法应处十年以上刑罚。向某、伍某为从犯,且可能案发时是未成年人,其中伍某可能有退赔、认罪认罚,法院依法判处较轻,并对其适用缓刑。

“案件的关键不在于卖的东西有没有毒,而在于虚构事实骗钱。”他指出,哪怕只是卖“水”和“糖”,只要诈骗数额达到“特别巨大”,就应适用相应的刑罚。

“表面上看,这些买家想弄到违法的东西,结果反被‘割韭菜’,让不少人觉得戏剧化。但在法律上,买家的动机并不影响定性,诈骗行为已经客观存在。更何况三人分工明确、跨省操作,短期内就骗得六十余万元,如果不依法严惩,很可能被更多人效仿。”李兵表示。

Copyright 2003-2012 fzhnw.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湖南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湖南省守法普法工作办公室 地址:长沙市韶山北路5号 联系电话:0731-84588782 E_Mail:yfzshn@qq.com
本网首席法律顾问:湖南五湖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郑宇敦 电话:19873072277 湘ICP备09027896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537号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