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长江,依洞庭,岳阳云溪地区重大项目引擎轰鸣、发展大潮奔涌向前。
2023年,岳阳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获批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56.8亿元,是湖南迄今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之一。这条“经济大船”,为辖区带来发展新动力的同时,也激起了基层治理的千层浪,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集中爆发。
面对这场考验司法智慧与担当的基层治理大考,岳阳市云溪法院南山法庭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三心三为”工作法,在洞庭之滨绘出一幅“矛盾就地解、服务零距离、发展有保障”的善治新“枫”景。
以溯源之心解纠纷
为基层治理寻章法
“外嫁女凭什么分钱?”“离异以后又迁回的,难道还算本组人?” 乙烯项目落地后,长岭街道和平村白家组迅速被划入征拆范围。推土机还没进村,村民们就因为补偿款吵得面红耳赤。7名“外嫁女”一纸诉状将村民委员会及村民小组告上法庭。
“这钱怎么分,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村里的长远和谐。”看着眼前的起诉状,南山法庭庭长徐景带着法官助理就往村里走。
看到法官前来,村委会主任无奈地说:“一些村民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愿意将她们纳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另一方面,有些外嫁女听到组上要分征收补偿款后才迁回来,这种行为也不被大家接受。”
“补偿款怎么分,法律有规定,情理也有讲究。咱们今天不吵不闹,一条条说清楚。”于是,徐景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村支书联合调解,挨家挨户走访,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灶台边,耐心倾听诉求,细致讲解《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
“法官一趟趟跑,讲法讲理更讲情,都是一个村里的,我们也不想一直吵。”最后,当事人陆续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
然而,这批案件的成功化解并未让徐景松一口气。徐景知道:“乙烯项目征拆范围广,类似的补偿款分配纠纷在其他村组必然还会反复出现。治标更要治本!”
法庭迅速行动,对近年来受理的所有涉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案件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深度复盘。法官抽丝剥茧,症结逐渐清晰:大多数村组的补偿对象识别标准模糊、分配方案制定程序不规范、补偿费用监管机制缺失。
找到病根,开出良方。南山法庭果断向征拆“主战场”——长岭街道办事处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街道指导村组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清晰、合法、可操作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细则。同时,设立补偿资金专户,并要预留一定比例的备用金(如5%~10%)用于解决后续可能出现的特殊群体(如新生儿、新嫁入、历史遗留人员)补偿诉求或争议调解。”
“法庭的建议切中要害!这不是给我们添麻烦,是帮我们解难题。”建议发出后,长岭街道立即组织专题研究,将法庭的建议悉数转化为可落地、可监督的长效机制。
法庭干警指导征拆村组制定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
近年来,云溪区法院着力推进以“一村一法官”工作,在纠纷进入诉讼阶段之前,以联村法官为桥梁,向村社区发出工作联系函,由村社区对案件进行化解,法官实时跟踪案件进展。同时,分析案件多发群体、案件多发类型,与村社区信息互通,防范同类纠纷演化成诉讼案件,推动矛盾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
南山法庭也以该工作机制为抓手,组建“联村法官+人民调解员+群众代表”解纷团队,着力构建“法官后端提供指导咨询,人民调解员前端开展纠纷调解,群众代表收集社情民情、开展风险排查、协助矛盾化解”的多维联动协同共治化解纠纷服务网。
同时,法庭还建立起“调解智囊团”,将“法庭+村委会+司法所+镇街调委”的联动解纷网络织得更密更实。现在,村组干部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拍张分配方案照片发群里,半小时内就能收到法律意见。
去年12月,和平村准备制定分配方案时,打来电话问:“外嫁女户口没迁,但多年没回村,能分吗?” 法官秒回:“看是否还享有土地承包权,是否履行村民义务,附相关案例供参考……”
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转变立竿见影。2024年,南山法庭受理的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新收案件,较2023年同期断崖式下降80%。
怀共情之心答民惑
为法治乡村夯基石
7月9日晚上7点,夜幕低垂,蝉鸣渐歇。望城村的灯火依次亮起,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匆匆扒拉几口晚饭,便攥着法庭发放的普法宣传册,三三两两涌向村部活动室。
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补偿标准、政策依据与维权流程,南山法庭以共情之心,为群众量身定制了“夜间法治课”。
台上,法官助理深入浅出,用地道的云溪方言,将生硬的法律条文熬成了解渴的“土鸡汤”:“村规民约不能大过国法!独生子女家庭,看地方具体政策,有规定的必须落实!” 台下,村民们全神贯注。李大姐拿着本子,听得格外认真:“句句讲在点子上,我都记上了!”
2023年以来,南山法庭开展了类似的专题普法、巡回审判、法律咨询活动30余场次,覆盖群众近5000人次,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多次。
今年7月,在乙烯项目工地旁的和平村村委会内,随着法槌敲响,一起征地补偿分配纠纷案开始巡回审理。原本仅能容纳40多人的审判庭,被涌来旁听的村民挤得水泄不通——因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当事人所在村民小组几乎每户都派了代表前来。
选择在这里开庭,徐景有着深远的考量:“把法庭搬到村民身边,既能方便群众诉讼,更能让乡亲们近距离了解各方的观点,更容易理解对方。”
庭审中,双方围绕成员资格、方案合法性等焦点激烈辩论。徐景耐心倾听、适时释法,引导理性对话。庭审结束后,徐景就地以案释法,答疑解惑,发放《农村土地权益法律指南》。
“以前总觉得打官司是‘官说官话’,今天亲眼见了,法官断得明白,讲得清楚,我心里有谱了。” 旁听的老伯感慨。这场庭审后,和平村主动修改了分配方案,新增6名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补偿范围。
更让长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奕峰感到惊讶的是:“越来越多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主动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改。法庭的共情式说理,真的悄然改变了老百姓心中的陈旧观念,让法治悄然融入乡村治理的肌理,架起了一座从‘纸上法律’到‘生活准则’的连心桥。”
聚协同之心促发展
为营商环境添活力
湖南绿色化工产业园长岭片区内,湖南石化、中创化工、聚仁化工等一众大型企业,奏响了区域发展的激昂乐章。
如何快速化解涉企纠纷?南山法庭深入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以个案带动类案,最大限度地为市场主体降本增效。
“说好的188元/吨,怎么突然要补交半年的差价?简直是狮子大开口!这冤枉钱我一分不给!”2023年7月,湖南某化工科技公司负责人拍案而起,怒容满面。
原来,某上游供热企业发出调价通知,对供热价格进行调整,并要求相关转供企业和用户补足通知发出前1—6月的热差价。作为园区唯一转供热企业的岳阳某工程管理公司,向上游公司支付了巨额差价后,转头要求其下游的湖南某化工科技公司等用户补缴,矛盾瞬间引爆。
徐景在翻阅卷宗时眉头紧锁:“此案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告是唯一的转供方,背后还关联着20余家用热企业的观望与诉求。一旦处理失当,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冲击园区稳定与发展大局。”
于是,徐景主动叩响了园区管委会的大门。很快,一场由法庭主导、管委会深度参与的四方调解(法庭、管委会、转供企业、用热企业)迅速展开。
调解室内,法官与管委会干部轮番上阵:“你们唇齿相依,是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唯有兼顾彼此核心利益,方能互利共赢。”
数轮推心置腹的沟通、利弊权衡的磋商,最终撬动了坚冰。双方达成协议,化工科技公司向工程管理公司支付总调价金额的50%。
这个消息在园区不胫而走。示范效应如同涟漪般迅速扩散,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其他10余家用热企业,纷纷主动联系法庭或管委会,参照此模式,高效、平和地解决了补差纠纷。
一场潜在的群体性诉讼风暴,就这样消弭于无形。
“栽下法治的梧桐树,方能引得发展的金凤凰。”徐景以此案为契机,迅速与园区管委会共同构建起常态化的“涉企纠纷联席会议机制”。机制明确了涉企纠纷“优先引导调解、开通绿色通道、联动多元化解”的原则,打造了“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涉企纠纷处理高速路。
同时,法庭持续深化“法官+企业”联络机制,开展法官大回访、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通过“点对点”方式为辖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30余次,协助解决法律难题10余个,助推企业步入法治化、高质量发展轨道。
2024年,南山法庭涉企纠纷案件调撤率达60%。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岳阳云溪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许辉表示,“我们将继续以溯源之心定规矩,让基层治理有章可循;以共情之心连民心,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以协同之心促发展,让司法服务精准护航。让洞庭‘枫’景,成为这片发展热土迈向美好未来的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