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是国之脊梁,民之楷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近年来,在浏阳市沙市镇综治中心指导下,沙市司法所联合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积极发挥法治职能优势,全面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主动为退役军人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在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早介入”,挺起维权“主心骨”
沙市司法所始终将退役军人法律援助作为双拥共建的核心内容,积极总结推广经验,与退役军人服务站深度协作,坚持“早介入、早跟踪”,为“最可爱的人”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和保障。
沙市镇退役军人邓某某的妻子李某某在某物业公司工作期间遭遇车祸重伤,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事故发生后,沙市司法所第一时间通过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掌握情况,并及时介入提供法律援助。案件经两级法院审理,最终判决物业公司承担70%责任。然而,判决并非终点。
物业公司负责人苏某某为逃避责任“人间蒸发”,赔偿款迟迟未到位。李某某治疗费用缺口巨大且需要邓某某长期贴身照料,家庭几乎无法正常运转。面对困局,沙市司法所毫不松懈:一方面,多次走访慰问邓家,提供必要物资帮扶;另一方面,多方查找失联的苏某某。经不懈努力,终于在陕西找到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苏某某,为法院执行提供了关键线索,成功追回赔偿款。
得知苏某某被找到,赔偿款也有了着落,邓某某心中百感交集,被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深深打动,握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道谢,此案不仅挽回了当事人的经济损失,更是推动着法治拥军工作齐步走上军地融合的法治“连心桥”。
“强机制”,织紧纠纷“化解网”
沙市司法所坚持问题、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就地化解矛盾的经验做法,打造多元化、专业化、便利化的基层司法服务平台,真正让退役军人在“家门口”享受司法服务。
近日,沙市司法所联合莲塘村村委会,共同调处了一起跨越十余年、涉及土地争议的复杂纠纷,面对信访压力,坚决反对“按闹分配”,有力保障了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莲塘村村民陈某一家在多年前离开户籍地至外省定居,陈某的丈夫考虑到虽户籍在家乡但未实际居住,主动将土地退还给村组,村组依据相关规定、政策,将陈某丈夫退还的土地分配给了退役军人陈某某。后陈某丈夫去世,陈某携女返回莲塘村居住,要求陈某某返还原属于自家的土地,双方发生纠纷,陈某为此多次信访,矛盾复杂突出,化解难度较大。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沙市司法所立即来到莲塘村展开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知情群众,陈某对丈夫当年退还土地一事始终抱持怀疑态度,而其丈夫已经去世,无从核实,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和陈某耐心沟通,释法说理,将陈某的心结一一开解,同时加强和莲塘村村委会的沟通交流,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在司法所的多方协调和村组的配合下,村组从机动田中调剂一部分土地,同时陈某的兄长也基于亲情自愿让渡部分田地给予陈某,既保障了退伍军人陈某某的合法权益,也解决了陈某的诉求,成功化解了这场纠纷。
“细说理”,情理法融“心结解”
基层调解工作纷繁复杂,沙市司法所始终坚持以“情”为先、以“理”为主、以“法”为盾,将“情理法融合”运用到基层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工作中,促进矛盾实质化解。
沙市镇河背村退伍老兵邓某某,1968年退伍返乡后安置在水电八局工作。根据政策,因其已享受退休待遇且儿子顶职参加工作,不能享受农村籍退役士兵相关优抚资金和参战补助。邓某某多年来持续赴京、省、市越级上访,虽经多次调查答复和政策解读,但其始终不满,成为长期困扰基层的“钉子案”。
为解开邓某某的心结,沙市镇综治中心坚持对症下药,全面梳理邓某某信访历程,通过查阅档案、走访群众、面对面谈话,厘清其核心诉求与深层动机。同时联合退役军人服务站、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多元联动,凝聚化解合力。一方面依法处置,对诉求中不合理部分,陪同其多次赴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部门寻找政策依据并进行政策解读,及时出具书面答复,强化法律权威。另一方面情感疏导,多次邀请发动当地党小组组长、人大代表、亲属、战友等参与劝导,以乡情亲情软化对立情绪。
最终,通过法、理、情的交融疏导,邓某某解开心结,自愿签订息访息诉协议。这场攻坚,不仅实现了案结事,更体现了对退役军人的尊崇与对其现实困难的关怀。
沙市镇的这些故事,是无数基层干部步履不停奔赴在矛盾化解一线的缩影。在沙市镇综治中心的指导下,沙市司法所将持续发力,主动延伸服务、靠前服务,擦亮“军地情”特色品牌,坚持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法律传递温暖,为推动沙市镇双拥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