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娄底市娄星区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相关要求,坚持“精准评估、分类矫治、社会融入”的工作思路,通过个性化帮扶措施,有效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将花山司法所典型案例报送如下: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社区矫正对象李某,男,因合同诈骗罪被宣告缓刑。入矫初期存在虚荣消费、逃避现实等问题,家庭经济负担较重。
(二)社区矫正对象周某,男,因伪造资质罪被宣告缓刑。家庭经济困难,求职屡屡受挫,心理压力较大。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评估,找准矫治切入点
对李某开展心理测评,发现其存在“面子心理”和消费认知偏差,遂制定“心理脱敏+劳动重塑”方案。
对周某进行家庭走访,研判其核心需求为就业帮扶,确定“技能培训+就业对接”矫治路径。
(二)分类矫治,强化教育实效
针对李某:组织参与反诈宣传,通过案例警示教育促其反省;采用“账本对比法”进行收支核算,引导树立正确劳动观;协助对接鲜奶配送工作,培养职业认同感。
针对周某:结合自身技能特长,建立“家庭-司法所-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其妻子担任家庭监督员;协调涟钢厂区承包机构提供就业岗位。
(三)社会融入,巩固矫治成果
定期回访跟踪,李某现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子女就学问题得到解决;周某通过考核成为工地骨干,家庭月收入提升至9000元,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三、工作成效
(一)矫正对象层面:李某建立健康消费观念,周某获用人单位“优秀员工”评价。
(二)工作机制层面:形成“需求评估—方案定制—资源整合—效果跟踪”的闭环矫治模式。
四、经验启示
(一)心理矫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是破除认知偏差的有效手段;
(二)家庭参与能增强矫治措施的持续性;
(三)政企协作拓宽就业渠道是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