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正式实施以来,涟源市司法局始终以法律为指引,将 “教育、感化、挽救” 的工作理念融入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过程中。面对患有结肠癌与精神分裂症的高风险社区矫正对象康某某,受委托的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与深切的人文关怀,攻坚克难,在协调治疗、保障生活等方面付出不懈努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一、筑牢监管防线,织密特殊对象管理网络
康某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减刑后因身患重病暂予监外执行。自接收康某某档案起,便迅速启动高风险社矫对象管理机制。依托“一人一档”精细化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深入走访漆树社区、康某某亲属及邻居,全面掌握其家庭结构、健康状况、心理特征,为其量身定制动态管理方案。考虑到康某某复杂的病情与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社区矫正机构将其列为重点管控对象,采取以每日手机打卡为主,社区干部、司法所干部定期走访的高频次监管模式,确保对其行踪与身心状况的实时追踪。
2025 年 3 月,康某某因未按时服用精神类药物导致病情复发,连续多日未进行人脸签到并失联。司法所联合派出所、社区干部组成搜寻专班,通过调取监控、实地排查,历时5天时间才在涟源市红旗路的出租屋内找到康某某。面对陷入妄想状态、声称“省司法厅已批准免打卡”的康某某,工作人员耐心安抚,同步联系专业医生进行病情评估,迅速启动多部门应急响应机制,展现出基层司法机构应对突发状况的高效执行力。
二、跨越救治难关,彰显司法人文温度
康某某精神分裂症复发后,出现言语威胁银行工作人员、对亲属产生敌对情绪等危险行为,送医治疗迫在眉睫。然而,因康某某曾在住院期间出现抗拒治疗、扰乱秩序等情况,涟源市、娄底市多家精神病医院均以 “难以管理” 为由拒绝收治。面对这一困境,司法所所长主动请缨,携带康某某的病历资料、司法评估报告,连续两周奔波于涟源、娄底两地,主动对接涟源市嘉泰精神病医院、涟源康雅精神病医院、娄底市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反复与医院负责人沟通协调。最终,在社区矫正机构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娄底市康复医院同意接收康某某入院治疗。为解决其高昂的治疗费用,司法所主动协调民政部门,为康某某申请到2000元临时救助金,切实减轻其家庭负担。
三、兜底民生保障,点燃回归希望之光
康某某家庭经济困难,母亲年逾古稀且体弱多病,全家仅靠哥哥在外打工维持生计。保外就医后,第一时间启动帮扶程序。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收集材料,协助康某某办理残疾证,并依据政策为其申请特困供养待遇,确保每月享有固定生活补助。同时,针对康某某身患结肠癌需长期治疗的情况,司法所与镇医保部门沟通协调,帮助其纳入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大幅减轻医疗支出压力。
在康某某住院治疗期间,司法所干部定期前往医院探望,为他带去换洗衣物与生活用品,耐心倾听其诉求,以亲人般的关怀逐渐消解他的抵触情绪。当康某某家属提出接其回家治疗的请求时,司法所既尊重家属意愿,又严守安全底线,联合乡镇、社区制定安全监管方案,安排社区干部定期上门巡查,确保其在家庭环境中既能接受必要治疗,又能得到有效监管。
对康某某的帮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通过精准施策、温情帮扶,不仅有效化解了高风险社区矫正对象带来的社会隐患,更让一个深陷困境的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未来,将继续以法治为纲、以民心为本,深耕社区矫正工作,为平安建设与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