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准化教育管理、多元化社会协同和人性化帮扶措施,既解决了特殊群体的现实问题,又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推进基层平安建设、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
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进程,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促进了社会关系和谐,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在基层平安建设中发挥出更为显著的作用。
自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澧县司法局立足基层治理创新,构建智慧监管、精准矫治、社会帮扶、队伍赋能多维度工作体系,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从规范管理向高质量发展跨越。
——筑牢监管防线,构建智慧化立体防控网
“我们始终把社区矫正安全放在首位,以智慧化建设为重要引擎,创新推出‘三位一体、三级预警、两查一评’等精准管控措施,持续织密织牢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防线。”澧县司法局局长严松波的话语,道出了澧县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的核心思路。
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筑牢智慧监管网。
走进澧县社区矫正中心,覆盖全县19个镇(街道)的智能监管网络高效运转。以科技为笔,澧县勾勒出电子围栏、生物识别、轨迹跟踪三位一体的立体监控网格,指挥中心远程监控系统集成调度、点训、定位等功能,实现无感签到、定位监控全流程数字化,保障应急处置高效。
依托“电子围栏”,五年来处置预警信息237条,定位覆盖率100%,阻止12起擅自外出。这张“智慧之网”为社区矫正安上“千里眼”“顺风耳”。
分级警示,“三级预警”拧紧风险防控阀。
澧县构建的“三级预警”机制,如同严密“压力阀”将风险控在萌芽。各司法所每月接受25项核心指标“体检”,对“多次评分末位”“月评分末位”“重点工作薄弱”三类情况,对应不同等级责任机制,3个工作日内提交整改报告,全程跟踪并纳入考核。考核“指挥棒”倒逼责任闭环,五年来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持续下降,连续实现“零脱管、零漏管、零重大安全事故”。
评查联动,“两查一评”锻造规范执法链。
规范是执法生命线,澧县司法局以“两查一评”让执法在阳光下运行。网上核查依托省级平台,每日抽查打卡、定位、边界设置等不少于两次,发现的问题一对一交办,确保“日清日结”;通过查台账、翻卷宗、突击点训等开展实地核查,揪出疏漏现场整改;每月通报“曝光台”既推经验也曝问题,倒逼工作规范精细。五年来,开展线下核查71次,抽查档案1000余份,交办问题400余件,卷宗标准化率达98%,25项指标评分实现满分。
从智慧监管到风险防控,从规范执法到平安守护,澧县司法局用创新实践诠释责任担当,为基层治理注入动能,让平安种子处处生根。
——创新教育矫治,打造精准化矫正生态链
矫正不只是约束,更是唤醒新生的过程。澧县司法局用温度与智慧激活社区矫正对象的重塑动能,助他们重拾人生航向。
精准施教让教育矫正入脑入心。
澧县创新“统一开餐打基础、定向加餐补短板”模式。统筹党校教师、业务骨干、律师、企业负责人等力量,围绕政策法规、社区矫正监管要求、就业技能等定制年度课程计划,五年间开展52场集中教育、200多课时系统授课,强化矫正对象身份意识与法治观念,也为就业铺路。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矫正阶段,开展100余场“靶向”分类教育,从入矫规范到解矫适应实现“无缝衔接”,推动改造走深走实。
澧县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教育
温情走访为“浪子回头”铺就坦途。
澧县司法局委托“爱在澧州”公益组织常态化开展月走访,精准掌握矫正对象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及需求,为制定方案、落实帮扶提供依据。曾因盗窃入矫的王某,在走访中发现其失业致家庭矛盾不断,志愿者联动企业为其找到快递工作,助他还清债务,如今已成为家庭支柱。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走访对象
据统计,五年来累计走访6000余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76个,帮助82名消极改造对象重拾信心,用社会温情让“浪子”回头路上不孤单。
心理疏导助矫正对象驱散阴霾。
澧县社区矫正中心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心理设备,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常态化驻点,提供“一对一”专属心理疗愈服务。社区矫正对象邹某某因患有抑郁症,对社区矫正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澧县司法局第一时间联动县妇联、卫健部门等,为其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全程跟进助力病情好转,用专业帮扶化解心理症结。
澧县社区矫正机构心理咨询师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辅导
五年来,开展一对一咨询1500余人次,集中辅导18次,通过远程和上门服务为35人次解开心结,帮助102名心理异常者走出误区。从“心”出发的疏导,让他们卸下包袱,以积极状态回归社会。
从思想重塑到生活帮扶,从心理疏导到社会融入,澧县司法局的创新实践,不仅帮助个体重获新生,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动能。
——搭建暖心桥梁,升级多元化帮扶共同体
社区矫正对象的顺利回归,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澧县司法局主动作为,积极联动职能部门、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多方力量,以扎实举措为这一特殊群体搭建帮扶桥梁,用暖心行动助力他们重归社会、融入生活。
法律服务“撑腰”,守护权益有力度。
法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更是社区矫正对象安心改造的底气。澧县司法局发挥律师资源优势,让专业法律服务成为他们的“护身符”。把枯燥法条转化为鲜活案例,定期组织普法讲座,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在县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设立法律援助窗口,对符合条件的特殊群体,只要有需求,律师便随时待命、提供优质法律援助,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曾因被拖欠6000元工资犯难,公益律师实地核实劳动关系、收集证据,多轮协商后助其全额追回欠薪。专业法律力量的介入,让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再“悬空”。
五年来,累计提供个案咨询300余次,协助4名困难对象申请法律援助,化解16起涉特殊群体矛盾纠纷。
情暖家庭“圆梦”,点亮生活有温度。
“微心愿”里藏着大温暖。澧县司法局联动公益组织搭建帮扶资源库,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困难社区矫正对象送上精准关怀与暖心帮助,助力他们卸下包袱、重拾信心,更好地融入生活。社区矫正对象范某,爱人仍在高墙内服刑,其独自抚养一个老人和两个未成年孩子,还背负30万元巨债,范某一度绝望。得知情况后,司法局与公益组织不仅为其子女筹得1500元助学金并长期资助,更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帮助她联系岗位培训机会以提高收入。助她重新点燃希望,挺直腰杆。
澧县社区矫正机构联合公益组织对社区矫正对象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
点滴温暖汇聚成河,让“浪子回头”的路上满是力量。五年来,为28个特殊群体家庭筹集并送上慰问金8.9万元,56件急难问题得到解决,价值2.3万元的小家电、衣物、文具等物资,成了驱散生活阴霾的“及时雨”。
守护青春“护航”,照亮未来有深度。
未成年人的矫正之路,更需细心呵护。澧县构建“教育、帮扶、保护”多维体系,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撑起成长保护伞,“一人一档”定制矫正方案,心理专家通过沙盘治疗等方式重塑健康心态;协调多部门为15名困难未成年对象发放教育补贴;联系职业学校为3名适龄对象提供就学机会,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帮助1名未成年对象重拾求学信心,经过努力考入湖南文理学院,实现大学梦。未成年对象100%的教育转化率,见证着他们重启人生的蜕变。
从法律护航到爱心接力,从家庭温暖到青春守护,让每一段重启的人生都能向阳而生。
——锻造精锐队伍,构建职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支精锐的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澧县司法局聚焦队伍职业化发展,从能力提升、规范建设到激励机制,全方位锻造专业过硬、担当有为的社区矫正队伍,以“尖兵”之力筑牢基层平安防线。
实战练兵磨“尖兵”,能力提升有硬支撑。
“练在日常,方能赢在实战。”澧县司法局构建全链条能力提升体系,让队伍本领持续硬核升级。业务骨干牵头编订的《澧县社区矫正知识题库》,涵盖600多道多领域题目,覆盖从调查评估到解矫终止全流程知识,成为岗位练兵的“掌中宝”;紧扣监管安全形势分析会,开展32场业务培训、45次案例研讨,精准破解重点人员管控等难点问题,推动实战能力在切磋研磨中稳步精进。
五年来,这支队伍交出亮眼答卷,年终考核持续稳居全市第一方阵,“1+6”精准教育模式获全省推介,7次登上《湖南法治报》等主流媒体;省市级业务技能大比武中,累计斩获全省团体第一1次、全市团体第一1次、第二1次,6人摘得省市个人一等奖,社区矫正“尖兵”的名号,实至名归。
标准建设织“密网”,业务规范无死角。
规范是工作的生命线,更是提质增效的基石。澧县司法局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为业务运行装上“导航仪”。自编《社区矫正业务操作指引》精准明确入矫宣告等全流程的时间节点、操作要点,同步依托一体化平台实现线下规范运行、线上留痕可溯、智能预警提示;档案管理严格对标省级标准,通过十类文书模板统一规范与“双审”机制层层把关,近五年文书规范率已跃升至98%;“严管、普管、宽管”三级管控与差异化帮扶协同发力,推动监管教育从“粗放化”向“精准化”深度跨越,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专业与严谨。
考核激励燃“动能”,队伍活力涌新流。
“干好干坏不一样”,是激活队伍动能的关键。澧县司法局精准落实考核标尺,将日常监管实效、教育帮扶深度、再犯罪风险防控等核心指标细化量化、打分考评,让实干者脱颖而出。评分结果直接与绩效考核、评优晋升挂钩,五年来已有12名社区矫正专干和5名司法所所长因社区矫正工作突出获提拔重用,“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的导向愈发鲜明。
五年深耕,浇灌出社区矫正的“澧县样板”;砥砺前行,更续写着平安建设的新篇章。值此《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之际,澧县司法局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加速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监管本位向质效双优跨越。为平安澧县建设注入生生不息的动能,让每一份重新出发的勇气,都能生长出奔向美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