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湖南大学)
7月3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如今的“科技黄牛”是如何借助技术手段,通过模拟真人抢票、越过正常抢票程序、侵入平台数据库等方式获取门票,起底了背后的黑色产业链。网友们纷纷响应,谴责“黄牛”们对演出市场环境的破坏。演出热,抢票难,广大消费者们已苦“黄牛”久矣。
近年来,大型演唱会蓬勃发展。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然而演出虽然越来越多,但粉丝们抢票的难度似乎并未降低。周杰伦等一线歌手的演出往往是一票难求。而在二级市场上,各种“加价票”却是屡见不鲜,票务“黄牛”十分猖獗。
伴随市场扩大,相关规定其实早有更新。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严格实行实名制,“一证一票”且人证票信息一致。此举有效打击了“路人牛”群体对演出市场的干扰,但是对于专业“黄牛”来说却影响有限。从以往的“人海战术”到现在的科技手段,专业“黄牛”不断更新手法,逃避平台的监管,甚至不惜违反法律规定。
对消费者而言,溢价的“黄牛票”可能构成经济负担,假票、套票问题更让购票成“盲盒赌局”,知情权与财产权双重受损。此外,“黄牛”通过技术抢票、批量囤票扭曲了正常的供需关系,扰乱了演出市场的运行。值得警惕的是,“黄牛票”所产生的溢价并没有作用于市场上演出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演出市场的文化消费属性成为了投机分子的套利工具,最终伤及的是整个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想牵住演唱会市场的“科技黄牛”,票务平台和监管部门必须拉紧手上的绳。票务平台应构建动态防御体系,引入AI行为识别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异常购票IP、高频次下单账号等手段,阻断抢票软件的批量操作;推行“人脸识别+实名购票”双验证机制,将入场环节与购票信息绑定,压缩倒票空间。监管层面,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对高频涉票账号、异常交易资金流实施溯源追踪,对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数据库的行为从严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形成“技术防黄牛、制度管黄牛”的治理闭环。
演唱会本应是放松心情,愉悦自我的旅程,却因专业“黄牛”的技术掠夺变成了焦虑的抢票战。唯有以技术筑牢防线、用制度划清边界,才能让舞台的光芒真正照亮观众的文化需求,让演出市场回归“享受艺术”的初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