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南普法网>以案释法

为骗保自导自演“车祸” 怎么“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戴梦希  时间:2025-07-31 13:04:03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连续破获两起手法隐蔽的车险诈骗案件,涉案总金额达38万余元,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两起案件不仅暴露了车险骗保的新套路,更折射出保险诈骗“专业化”“团伙化”的新特点。

2024年10月20日,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门口发生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王某驾驶的摩托车撞倒了赵某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令人咋舌的是,这辆自行车价值高达15万元,经维修方宋某定损,维修费用达10万元。摩托车车主王某随后向保险公司申请了全额理赔。保险公司在核查时发现诸多疑点:若按王某所述“停放摩托车时不小心碰倒自行车”,根本无法造成自行车大梁撕裂、左右两侧均有伤痕的严重损坏。

警方介入调查后,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浮出水面。原来是宋某指使赵某将早已损坏的高档自行车停放在指定地点,再让王某驾驶摩托车故意撞击,通过伪造事故骗取高额保险金。目前,宋某、王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像这样自导自演的“车祸”戏码还不止一件。在通州警方破获的另一起案件中,自2023年以来,一个由三人组成的诈骗团伙上演了28次“碰瓷”大戏。

该团伙驾车在道路上随机寻找目标,等其他车辆意图违章并线时,采取不避让或加速行驶的方式主动撞上去。由于对方存在违章并线行为,往往需承担事故全责。该团伙成员随后谎称受伤,要求到高端医疗机构检查治疗,由对方保险公司承担高额医疗费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隐瞒已获赔的事实,拿着诊断证明向自己投保的人身意外险公司重复申请理赔,同时向肇事方索要误工费。经查,该团伙成功索赔21次,其中11次属于重复索赔,涉案金额达28万元,目前三人已被刑事拘留。

受访人士认为,“低成本、回报高”是驱使诈骗分子铤而走险的原因。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不义之财,会想方设法设计各种花样的骗局,新型欺诈方式通常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识别。保险公司存在管理不善、审核不严的问题。同时,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在不同公司进行多次欺诈。

车险骗保案件频发,暴露出行业在风险防控方面的短板。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理赔部负责人认为,保险公司应完善内控机制,优化保险理赔流程。针对小额、简易案件加大审查力度,提高第一现场查勘率或实行双人查勘制,及时向有关单位及人员调查、核实索赔材料。

法院建议,建立保险行业反欺诈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监管部门、交管部门、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贯通,对车辆信息、事故认定、保险理赔信息等数据实时共享,化解因业务上的竞争关系形成的“单兵作战”状态。

警方提醒广大车主,伪造交通事故、故意制造车损骗取保险理赔,一经查实,行为人不仅需全额退还骗取的保险金,还将面临高额罚金及保险公司依法追偿的违约金等经济处罚。此外,车主在驾车时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因自身违章行为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发生事故后,要留存好现场证据,对“急于私了”“指定维修机构”等异常情况保持警惕,及时向保险公司和警方反映疑点。

Copyright 2003-2012 fzhnw.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湖南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湖南省守法普法工作办公室 地址:长沙市韶山北路5号 联系电话:0731-84588782 E_Mail:yfzshn@qq.com
本网首席法律顾问:湖南五湖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郑宇敦 电话:19873072277 湘ICP备09027896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537号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