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长的文化长廊,展示着敬老尊贤、感恩报国、遵纪守法等故事,“广播会”“村村响”滚动播放着政策法规、村级事务等内容……走进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龙溪村,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法治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八五”普法以来,我市将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法治益阳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探索出一条极具“益阳味道”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法治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日益彰显。
“人气旺” 法治队伍聚智而强
“法律明白人”扎根在乡土。采取“精心选育、用心培训、尽心保障”“三心”工作法,每年组织“法律明白人”遴选,并定期开展学习培训。2023以来,各县市区司法局邀请普法讲师团成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业务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和实务培训120余场次。目前,全市培养颁证、登记在册“法律明白人”共4222名,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全覆盖。
法律顾问下沉到基层。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执业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村(社区)签订顾问合同,参与村(社区)法治宣传、重大事项议事协商、重大合同把关审查等。南县麻河口镇西口村法律顾问卢伟群在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展“乡音说法”活动,围绕村民们关注的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等法律问题进行“你问我答”、以案释法,为群众提供听得懂、理得清、记得住的法律服务。
大学生普法志愿者活跃于田间地头。两年来,招募3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寒暑假“送法下乡”活动,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以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宣传重点,开展活动110余场,以大学生为主拍摄普法短视频20余个,其中安化县司法局组织拍摄的江南普法小剧场在湖南省网络普法新媒体作品征集中获奖。
“乡味足” 法治宣传奔涌向新
法治文化阵地成群众“打卡点”。全市共有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院坝等900余个,融入展示法律法规、法治故事、法治名言、以案释法等内容,既是群众运动、休闲的聚集地,又是法治宣传的“打卡点”,让群众在茶余饭后即可耳濡目染到法治文化。村(社区)法治文化图书室(角)收藏各类法律书籍,是村民们自我学习与提升法律素养的重要场地。
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成乡村手艺人新“焦”点。两年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融合法治文化,创作了一批具有法治文化特色的作品。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曹正新连续两年创作明油纸伞法治系列作品;桃花江剪纸手艺人彭惠纯结合活动所见所闻创作《大学生志愿者“送法下乡”》剪纸,并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中现场创作法治相关作品。
普法活动成乡村新“热”点。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期间,全市开展入户宣传1500余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000多条,组织文艺汇演活动15场,吸引群众领取宣传资料14万余份。资阳区在长春镇先锋桥村的“送法下乡”法治文艺汇演活动座无虚席,《趣味民法典》《欢乐婆婆逛散花》等表演赢得乡亲们掌声、笑声、称赞声不断。
“法味浓” 基层治理焕发活力
村规民约促文明。益阳市一千多个村(社区)均制定了个性化、法治化的村规民约,做到“一村一规”,内容涵盖移风易俗,整治丧葬陋习等方面,与村情民意高度融合,并邀请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进行合法性审查。部分村还将这些村规民约编成歌谱上曲,美丽屋场的音响里放一放,男女老幼唱一唱跳一跳,“规”出基层治理新秩序,“约”出和美乡村新风貌。
网格管理促民主。以网格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村民自治小组为主力,以网格志愿者为辅助,益阳市共建立5000多个网格,并依托网格管理建立6089个网格微信群,入群人数达139.8万,积极带动群众参与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创新“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群众意愿、法律法规、政策传达的双向“奔赴”。
人民调解促和谐。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市建立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443个,人民调解员5992名,2024年以来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纠纷8600多件,涉及金额达3.4亿元,17000多名当事人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