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法网讯(通讯员 刘亮娇)近年来,益阳市司法局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与多层次、多领域培养法治人才紧密结合,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选优“三员”,筑牢法治化营商环境防线
选好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坚持依法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会同法院、检察院规范选任737名人民陪审员和67名人民监督员,扎实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推进法院、检察院涉优化营商环境案件办理提质增效。
配好人民调解员。坚持推选与聘任、专兼职相结合,通过政府购买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建立人民调解专家库等方式,优化调解员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组织全市5852名人民调解员围绕涉民营企业的合同纠纷、生产经营纠纷、征地拆迁纠纷、环境污染纠纷、劳动争议纠纷、消费纠纷等开展重点排查化解工作,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途径、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化解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更好更优服务企业。
育好普法宣传员。以大学生“送法下乡”活动、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落实为切口,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大力宣传有关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发布依法行政、法律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建强“三制”,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根基
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制度。紧抓关键少数,健全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领导干部年度述法等制度。组织开展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纳入学法考法的重点内容,着力提升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增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
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充实到合法性审查岗位,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中有效融入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元素,从源头上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要求。2023年以来,市司法局共审查市委、市政府及两办的文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100余件,涉及经济建设、政务服务、生态环境、深化改革、营商环境等方面。
深化行政复议纠错机制。选配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充实行政复议力量,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加强对涉企行政执法规范监督,依法复议,有错必纠,护航营商环境向优发展。对涉企行政复议申请做到“应收尽收、应受尽受”,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做到“应调尽调、应纠尽纠”,今年共收到涉企行政复议案件21起,受理21起,作出纠错复议决定6起,调解(和解)结案5起。
培育“三型”,创新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践
培育“专业型”人才。依托市律师协会,在各经济园区共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9个,在中南科技创新产业园成立东创科技孵化器法律服务工作站,免费为企业及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指派17名律师,共服务200余人次,解决20余个问题,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培育“宣讲型”人才。组织全市法治讲师团成员,针对企业在劳动保险、合同纠纷、投资融资、产权保护等不同领域的法律和政策问题,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发放法律知识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进行政策法治宣传,提高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合规发展能力。
培育“服务型”人才。抽调公证员中的精干力量,设立涉企公证服务窗口,对涉企公证事务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服务。优化公证服务,更好利企惠企,针对不同企业的法律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制定最优公证服务方案。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依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积极为乡镇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帮助预防、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给企业送法上课100余堂,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