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正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笔者给一位大学同学打去电话,准备叙叙旧。
结果电话被接连挂断了好几次,再次接通后,对面长舒一口气,说了句:终于搞定了。
原来,同学是在准备一个评优评先的申报材料。年底了,大家辛苦一年,评个优秀,争个奖项再正常不过。毕竟,年底能多笔奖金,也是挺好的。
然而,让笔者震惊的是,同学并非是为他自己准备评优评先材料,而是为他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准备的。
“‘优秀学生’可能评不上,最多评个‘星’。”电话那头,同学打趣道,现在学生评奖也很卷,不仅要求材料内容充实有质量,而且要讲出大格局、大视野。
据笔者的同学介绍,申报的项目包括: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礼仪之星、创造之星、进步之星、特长之星、阅读之星等。
参加评审须填写申报表,并撰写书面材料,打印后上交。
再由班级全体师生投票,最终确定人选。
乍一看,好像还挺正规、挺民主的。但仔细一想,似乎又哪里不对劲。
首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没有独立申报的能力?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填表、怎么撰写材料?无非是家长代劳。谁能想到,这种职场里的科层文化,家长不光上班要面对,下班也逃不掉。
其次,可能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或许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评优评先的积极性。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真的会有参与感和参与度吗?即便是有一个投票环节,他们又是否真的能够理解,投票的意义所在?
再次,自主申报、民主投票,看起来科学透明,也很公平。实则,或许是累了老师、烦了家长、误了孩子。难道我们想要指望孩子能从一场透着形式主义的“秀”里,学到什么积极正面的东西?
听完笔者的分析,同学沉默了很久,然后问道:“那怎么办?”
怎么办?其实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号角从没停过。
但为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幽灵”似乎无孔不入,处处飘荡。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从孩子们的教育开始,就有了苗头。
当然,这并不是甩锅给学校,孩子的教育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孩子是在这个“三角形”中成长起来的。但这个三角形的稳定性,恰恰又是因为相互影响形成的。
学校采取这种申报评审、民主投票的方式,一方面或许有行政文化渗透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迫于有的家长过于看重“成绩”,质疑评选公平性的无奈之举。
对家长来说,即便大多数家长是被裹挟向前,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家长对激娃、卷娃乐此不疲。
而社会风气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职场中卷得飞起的家长,很难在回家后完全改头换面;而与机关单位天然联系紧密的教育机构,也很难不受政风、官风的影响。
最终,这些风气可能会被孩子们耳濡目染,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未知的种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这颗种子或许就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了。
其实,形式主义的歪风吹进校园早已不是新闻。
比如据新华社报道,不少学生时常要完成拍照、拍视频等留痕类作业,以及各种网络课程打卡任务。尤其是手抄报类作业任务量较多,以致“代做手抄报”在电商平台竟成热门生意,有的店铺销量高达20万单。
必须要看到的是,这股歪风不仅增加了老师、学生、家长的负担,更会对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毒害。
我们不得不警惕这一点。
这也是中央三令五申,媒体屡屡报道,教育部专门发文治理的重要原因。
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